第(2/3)页 兵部尚书这么多年,老朱就没安排过尚书。 不为别的,就因不信任。 他一介皇帝,却去兢兢业业干着尚书的活。 “齐泰此人稳妥有余,但魄力不足,眼下西征未结,嗯...让他先兼着这个差事,观其后效吧。” “是,多谢陛下。” “臣齐泰,谢陛下隆恩!” 齐泰也站了出来,向老朱躬身谢恩。 “嗯,好生做着,切记兵乃国之大事,不可擅动。” “臣谨记陛下教诲。” 答应的虽痛快,但齐泰心中不以为然。 要说最喜欢妄动刀兵的那个人,陛下您才是最擅长的吧? 兵部尚书之职议定,翟善继续说道: “户部赵大人卸任后,一直由郁新郁大人管着, 郁大人年前因事寻迁,臣以为户部左侍郎王纯州可继任。” “还有什么安排,一并说了吧。” 老朱也看出来了,这群家伙是想趁着自己高兴,提出任职之事。 不过这些年了,许多东西确实该变变了。 翟善笑道:“工部尚书严震直严大人月前告老,臣以为郑赐可继任。” 随着严震直年岁愈大,这些年工部的大小事宜,其实就一直由郑赐在署理。 如今严震直年迈求告,郑赐继任倒也合情合理。 “嗯,安置倒也合情,允了。” “多谢陛下!” 郑赐和王纯州出列,向老朱谢恩,眼中充满喜色。 户部可是除了吏部,国家第一重要位置,涉及到天下税收,户籍。 这个户部尚书,可谓是实权中的实权岗位。 工部虽然不像户部的油水大,职权也没法和户部比,但任了多年副职,终于熬成了正职,郑赐自然欣喜。 颇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感慨... 接下来的官员升迁也有不少,但老朱也没心思一个个听,让翟善上一个奏疏,然后再商议。 但翟善心里清楚,只要这批官员没什么太大的问题,老朱必然不会驳回。 尤其他在提建尚书一职时,显的并无‘私心’。 郑赐是建宁人,严格来说可不属于江南文官集团,而是老朱这些年可以擢升的其他地区官员。 而王纯州是太原王氏出身,更属于‘北官’。 齐泰虽是应天溧水人,但这些年不显山不露水,一直兢兢业业,也很少参与朝堂中事。 尤其是在兵部这个被老朱掌控的位置,更难有什么作为。 这些提拔,看似都不起眼,只是水到渠成的擢升罢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