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六十五章 弯弯绕绕-《重生之先声夺人》
第(2/3)页
一本书不说卖到千万级别,哪怕能卖出十万册,由于出版社和作家签的协议里,很少包含分成条例,哪怕是“社宝级”签约作家,最多也就7%到8%,再加上出版社本身的人工成本、制作成本和运营成本又早就被刨除掉,这样一来,相当于每本书的定价乘以销售量,就几乎约等于净利润。
东瓯日报集团出版社卖的书,绝大多数定价在10到20元,所以如果能有三本书卖到十万册,便是足足300到600万的纯利润——而且税率极低,地税通常只象征性地每年向同城兄弟单位定额收取十万。如此,勉强就能维持出版社不倒,哪怕略有亏损,也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。
而如果某年能有一本书卖到50万册,定价又是20元的档次,那当年光是出版社,就能达到1000万的利润。这部分钱,七成会被日报集团拿走,三成则留给出版社当奖金。
正因如此,老林在一年之内,连出两本卖到300万册的《小院杂谈》和《僦居发微》,定价均为20元,相当于一年就带给了出版社6000万的净利润,而老林本身拿走的400多万分成,在6000万的净利润面前,简直就是毛毛雨。
也正因为老林是通过丁少仪的关系顺利出书,丁少仪才能拿着这笔大功劳,顺利挤掉在她上面混了好多年的总编,自己坐上了出版社负责人的位置。同样也是因为这笔钱,让张开意识到出版社已经不适合再给日报集团当输血机器——这笔钱实在太大,利润甚至超过了东瓯日报集团本部的全年所得,所以尾大必须掉。市里这才下了决心,让丁少仪带着600个职工从东瓯日报集团脱离出来,独成建制地成立了东瓯市文化出版局。
而眼下,随着老林的扑街,出版局看似花团锦簇的局面,其实已经危如累卵。
危机的起因,首先是出版社能从东瓯市出版局拿到的书号数量,今年被削减了一半。只有150个,另外150个,则仍归东瓯日报集团,显然是分离出来的代价之一。这样一来,丁少仪可卖的书号便只有120个,最终能收回的钱不足500万,每个月分摊下来不足50万,连员工的基本工资都覆盖不住,缺口大概在每个月25万左右。
其次则是出版社编制的变化,从事业单位变成了国有企业,需要自负盈亏。因此没了市财政的支援,相当于办公成本和运作成本从此就要自己负责,每月的资金缺口便又从25万直接增加到了75万。这就意味着,往后出版社的销售成绩,至少要达到每月卖出4万册定价20元的书,相当于年销50万册,才能勉强维持局面。
这个目标看似简单,可其实并不容易。
因为出版社每年策划出版的30本书,除了一半以上是大概率亏损的,剩下的一小半,大多也就是勉强保本,稍好一点的,也不过就是把前面扑街货留下的账目填平,相当于大家忙活一年毛都没捞着。至于少数两三本能卖钱的,通常能卖到20万册以上,就足够出版社一群人欢天喜地上半天。可那是之前,大家的口粮还有保证的时候!
而现在,这个成绩,也只不过是刚好活下来而已。
但是这600人放弃了事业编制跟着丁少仪跑出来,为的可不仅仅只是活着啊!
老林本月的扑街,对所有东瓯市文化出版局的人来说,都不啻为晴天霹雳。
第(2/3)页